咬文嚼字怎么来的 咬文嚼字是什么

咬文嚼字怎么来的?

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延伸阅读

《咬文嚼字》原文中阐述的直指的意义和字的联想的意义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对全篇的一个总结。

具体阐述咬文嚼字的形成和要做到咬文嚼字需要严谨、勤奋、推陈出新。

咬文嚼字运用典故的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咬文嚼字的意思

  [释义] 指过分推敲字句;或讥讽迂腐不达事物;寻章搞句的人。

  [语出] 元·乔吉《小桃红·赠刘牙儿》曲:“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正音] 嚼;不能读作“jué”。

  [辨形] 嚼;不能写作“爵”。

  [近义] 字斟句酌

  [反义] 走马观花 一挥而就 文不加点

  咬文嚼字的成语典故

  古时候,一巡按上堂审理重案。看着跪在堂下面无人色的死囚,心血来潮念出一句:“水上冰冻,冰积雪,雪上加霜。”这上联看似平常,却颇有讲究,一是用了顶针手法,后句的第一个字和前句最后一个字相同:二是结尾的成语扣住此情此景,暗含杀气,是双关。难怪巡按念出上句后,好半天念不出下联。这时,堂下传来死囚战战兢兢的声音:小的愿对。巡按不信死囚中有如此高手,立马许诺:若能对上,饶你不死!死囚脱口而出: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巡按听后,不得不服。下联也以自然现象入题,顶针、双关一样不少,结尾的成语表达了希望赦免的心情。巡按信守承诺,当堂释放了这名死囚。

  用咬文嚼字造句

  1) 如果田南在解释如何修复这个被毁坏的机构上多花些手笔,少花些时间咬文嚼字的话,他那书可能会卖得更好些。

  2) 小时候的我很简单,喜欢蹲在厕所躺在浴缸里唱歌,所以”胡乱唱歌”基本概括了我的童年。长大了的我还是简单,喜欢趴在计算机跟前咬文嚼字,于是”胡歌”变成了”古月哥欠”。

  3) 两家企业一致同意分享一个专注于详尽结构分析以及磨削工艺的改进技术的托运项目。咬文嚼字,试试看。先修修原文,尽求清晰,消除语带双关。

  4)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5) 他讲话总是咬文嚼字的,让人听着别扭。

  6) 谈判的双方都在咬文嚼字,但都没有触到问题的实质。

  7) 他说话老爱咬文嚼字,真叫人讨厌。

  8)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文字含义,千万不要咬文嚼字。

  9) 他平时说话总是咬文嚼字,喜欢加许多修饰语,结果还是词不达意。

  10) 老李读过几年子曰诗云,说起话来“之乎者也”,咬文嚼字的。

  11) 他这个人喜欢吹毛求疵、咬文嚼字,虽然他相信开卷有益,但读起书来却只会寻章摘句,从不求甚解。

  12) 他是个咬文嚼字的迂腐文人。

  13) 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吹毛求疵,咬文嚼字什么的,又有何意义呢。

  14) 正事不干咬文嚼字的事情倒是很喜欢。

  15) 整日咬文嚼字,干点正事不好么。

  16) 其次提出了六种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即咬文嚼字式的体悟,朗读吟诵式的体悟,联想想象式的体悟,名句突破式的体悟,激荡创造式的体悟,乐画辅助式的体悟。

  17) 他演说时最喜欢咬文嚼字,古今中外,东拉西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学问。

  18) 我也不喜欢。他总是装腔作势,不是咬文嚼字,就是舞文弄墨。

  19) 他才读了几本古书,说起话来就老是咬文嚼字,拾人牙慧,真让人受不了。

  20) 他写这篇自传时,真是咬文嚼字,一点也不敢马虎。

  21) 学习需要思考,但也不能咬文嚼字,钻牛角尖。

  22) 读书为的是要明白事理,如果一味咬文嚼字,反而难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3) 冬烘先生教人读书,往往咬文嚼字,令人得不到什么有益的知识。

  24) 咬文嚼字,虽然他相信开卷有益,但读起书来却只会寻章摘句,从不求甚解。

  25) 读书时老徐常常不求甚解,喜欢咬文嚼字,时而也会吹毛求疵。

  26) 这看起来有点咬文嚼字,实际上是别具匠心。

  27) 我宁愿好好做实施,兼职什么文员啊,咬文嚼字真心做不来。

  28) 这篇咬文嚼字的文章,读起来颇费周折。

  29) 每到咬文嚼字的时刻,内心便十分纠结。从哪改起无从下手,改哪些无从下手。

  30) 在这种方式和直接的美国军事空运之间,很难看出有什么差别,因此要说有差别,就显得有些学院式的咬文嚼字了。

咬文嚼字课文段落概括?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要由作者贾岛自己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

比较起来,第一个例子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第二个例子需要凭借良好的语感,第三个例子则需要更多地调动形象思维能力,进入诗境,仔细品味“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区别。

第二部分(第6~7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作者用文学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作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在批评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套语”这一流弊时,作者引入近代文艺心理学上所使用的术语:“套板反应”。对于文学作品中袭用熟语套话,近代的王国维也颇为不满。在《人间词话》里,“词最忌用代字”条、写景“隔”与“不隔”条,均可看出王国维对于词人用现成词语来写景言情的反感,而反感的原因,其实也正是“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上文,说明本文只是从一些方面来谈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接着提出对于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