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潘天寿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代表作品:《雁荡山花》、《露气》《中国绘画史》《听天阁诗存》等。2、人物简介: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
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延伸阅读
潘天寿的朱荷赏析?
潘天寿(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朱荷》画的是“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的《雄视》,该作品运用了那些艺术语言、语言手段和美的法则?
潘天寿的《雄视》,主要运用了点、线、面的语言元素。
语言手段主要是构图,倒三角形使构图很险峻。
语言规则有变化与统一,变化体现在点线面的丰富运用,墨的干湿浓淡,但统一在雄强豪壮的气势中;对比和谐,对比在秃鹫的动态、墨色强弱变化,苔点的浓淡变化;节奏韵律,我们顺着秃鹫的目光,色块的深浅形成强弱、强弱的变化,有节奏韵律之美。
这是我在欣赏中的一些感悟。
朝霞的画家是谁?
中国画《朝霞》的作者是潘天寿。
【 潘天寿《朝霞》 】 潘天寿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是“大写意”。纵观他的作品,其用笔既果断而强悍,又静练而有控制,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的特点。他深入体会和吸收了古人的笔墨精华,又溶入了强烈个性,尤其是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
潘天寿的作品及其印章特点?
潘天寿( 1898-1971年),原名天授,后更名天寿,字大颐,号阿寿,别号寿者、 雷婆头峰寿者、懒道人等,浙江宁海人。他的画远师徐渭、八大山人及石涛等,近受吴昌硕影响,自成一格,尤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的创作。他的画布局 奇险,笔墨浓重,色彩单纯、气势雄浑。
传世作品有《初升图》、《凝视图》、《石 榴图》、《育雏图》、《松石图》等。他的绘画理论著作《中国绘画史》,影响也非常大。潘天寿在60年代初率先实行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教学,并将书法课纳入国画基础课表中,聘请了以传统功力著称的国画家、书法家到校任教,培养了很多传统功力好,重视笔墨表现的国画家,这些“新生代”画家因与浙江美术学院的传承关系和风格上的相似性,被成为“新浙派”。
潘天寿是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之后又一位推进中国画发展的杰出艺术大师。潘天寿先生主张中国画要达到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即“四全”。他的绘画作品体现了这一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美学原则。潘天寿的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属于“大写意”。他的作品用笔果断而强焊、精练而有分寸,雄健刚直、老辣生涩。
他汲取古人的笔墨精华,又溶人自身强烈个性, 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小龙湫下一角》是潘天寿山水画与花鸟画相结合的经典。小龙湫是雁荡山著名风景点之一,环境幽雅,有如仙境。这里静中有动,龙湫飞瀑声、淙淙流水声, 和各种不知名的小虫的叫声,间或有风入松林之声。
潘天寿画小龙漱时,只画了小 龙漱下的一个角落,而以一角来表现全景,创造出一个极为清新别致、幽深静穆的画面,表现出“空山无人,流水花放”的诗一般的意境。画家在构图与写意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能力。《初升图》是画家的一幅大写意力作,画中场面较大,描绘有松、石、梅、月。
画面上挺立的梅花与横亘的苍 松共耐岁寒,一种清高刚正之气,溢于纸上。画面上方,一轮明月,用淡墨烘染, 月色清幽,夜凉如水。如诗般的意境,让人心动神驰。潘天寿的题款多用汉隶和行书。有时用长篇款、多处款,或正楷,或大草,或汉隶,或古篆,随便成致,或使画面陡增气机,或使布局紧凑,或补充空虚,使画面平衡 等。
《育雏图》一画,母鸡和三只小鸡只占下部五分之一的幅面,长跋从上直下,增 长了全幅的气机。《记写少年故乡山村所见》则是把题跋写在巨石上靠石的轮廓处,充实了石的虚处,但不致太实,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感。《雨后千山铁铸成》也是画家精心构图之作。画面上部,墨色凝重,自有千钧之势。
下边近景只寥寥几笔点出杂树,勾出一叶扁舟,中间留下大片空白,似有上重下轻,分疆两段的缺点。画家却出人意料地从画中部拦腰插入用坚挺的古篆写成的诗句和洒落的行书跋语,巧妙地把画面上下景物连接起来,可以说是非常有想象力的。画家诗、书、画、印“四全”在画上的融合,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无懈可击的地步,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