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数学有必要学吗
数学启蒙,蒙氏数学是不错的选择 。
首先,蒙氏数学是以游戏形式和生活事例的方式学习数学,小朋友不会感觉枯燥。
其次蒙氏数学按照数学模块一部分一部分的安排,简单到复杂 ,容易有成就感。
再次,从小班到大班,每个模块对应呈现。复习的话,可以按每本书的模块学习。
延伸阅读
蒙氏数学评课标准
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 教师的教态如何?是不是能亲切、自然、端庄、大方能熟练运用蒙氏数学教学手段。课堂的应变和调动课堂的能力如何/
3、 教师每一个环节与学生是怎样交流的?
4、 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现问题。
5、 学生的常规怎样?教师在讲解操作和重难点的时候语言是否表达清楚、简练。
6、 整个活动中教师安排教学活动的步骤及时间是否准确,活动中教师是否起到引导的作用。
蒙氏数学几岁学合适
蒙氏数学3—8岁孩子学合适,蒙氏数学是一套通过“游戏”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教材。
蒙氏数学排序教案
蒙氏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名称:排序
活动目标:
1. 感知长短,并学会从长(短)到短(长)的顺序排列。
2. 找相同图形,并从大(小)到小(大)的顺序排列。
3. 培养幼儿专注的观察力。
4.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顺序)。 活动准备:教具(长棒、数棒、图形) 操作手册 作业纸 胶棒 房子图片 活动过程: 1. 游戏:切西瓜 游戏规则:幼儿拉成圈,在留一位幼儿切西瓜,拉圈饿幼儿边说儿歌边走,切西瓜,切完之后,切成两半,让幼儿站成两排,然后问一下切西瓜的幼儿,说一说哪边的队排的长,哪边的队排的短。反复两边。 2. 通过游戏引出长棒: (1) 集体活动:在5个物体中找出最长的,教师出示“长棒”散放,请幼儿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教师示范比较,验证幼儿找的是否正确。
(2) 请幼儿找出最长的长棒,然后在从剩下的长棒中找出最长的,依次类推,由长(短)到短(长)的顺序排队。
(3) 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和长棒相同的数棒,一一对应。
(4) 把长棒拿走留下数棒,让幼儿数出数棒多少节,并找出相应的数字一一对应。 (5) 巩固复习感知长短,纸上作业P27—28页。
3. 熟悉图形宝宝:
(1)教师出示“图形宝宝”,请幼儿观察,这里都有什么图形?每位幼儿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图形的名称。 (2)游戏:《比比谁最快》 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图形宝宝的名字,看看哪位幼儿反应的最快,先拿出相应的图形。
(3)找朋友:教师引导幼儿把相同图形宝宝放在一起,并从大(小)到小(大)的顺序排列。看谁最好最快。
4. 亲子活动:《小熊的一家》
(1) 由图形宝宝引出房子:这个房子是谁的家呢?你们知道吗?(小熊) 小熊一家怎么没出来呢?难道它们不在家吗?噢,原来小熊一家在家穿衣服呢。可是,衣服有大的大,小的小,怎么穿才合身呢?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来帮帮小熊一家吧。
(2) 教师引导先拿出帽子,让幼儿找一找最大的帽子,然后把最大的帽子给最大的熊宝宝戴上,小的给小熊宝宝戴上,依次类推帮它们穿好衣服出去玩啊。幼儿和家长一起完成。
逻辑思维跟蒙氏数学都是学哪些
蒙氏数学包括的内容:数学领域的学习能够培养孩子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能做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运算。
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数与量的对应
二、十进制
三、连续数
逻辑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
学前班蒙氏数学等量代换教案
一、设计背景:
学前儿童已经能够区分物体的大小,初步进行重量比较,但对重量相近物体还不能分清轻重,必须教会他们借助工具确定物体轻重的必要性。幼儿对比较轻重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到底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轻重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任务在于让幼儿学会比较轻重的几种基本方法,初步理解重量的传递性。
二、活动目标
1. 知识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借助工具确定物体轻重的必要性。
(2)能按物体的轻重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项排列物体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发展幼儿的判断思维能力。
2. 能力目标
(1) 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初步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能按重量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增强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让幼儿初步感知“轻”、“重”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幼儿懂得比较轻重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书本、石子、棉花、大象、小狗、小鸟、天平等)等。
五、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学会“看一看”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
1.播放动物园里动物活动的录象,引出轻重的话题 。
提问:哪一些动物重? 哪一些动物轻?
2.总结:以上方法为“看一看”比较轻重的方法 。
3.提问:谁还能说出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
(1).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2). 出示一包棉花和一块石子 。
(3).幼儿进一步感知通过物体外形感知轻重的方法 。
(4).在无法从外形判断轻重时,但仍然用“看一看”的方法判断轻重 ,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的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领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一)学会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1. 请认为棉花重的同学举手?请认为石子重的同学举手?大家判断的为什么不一样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幼儿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2.教师小结:棉花和石子用眼睛看,不能精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可以比较出谁轻谁重。
板书: 用“掂一掂”比较轻重
(二).学会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轻重 :
1.出示重量接近的1个胡萝卜和1个马铃薯(土豆)。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方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一些方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胡萝卜和马铃薯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幼儿观察,现在你知道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胡萝卜和马铃薯谁轻谁重时,我们发现要想精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方法。
7.出示文具盒和计算书。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计算书重;
生2:计算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计算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计算书重 。
得出:课桌上文具盒比计算书轻 。
幼儿实验,交流讨论 ,猜测结果。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从而懂得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三).看一看:观察图片判断大象、小狗、小鸟谁最轻?谁最重?初步理解重量的传递性。
(四).想一想:请幼儿比较轮船和石块谁轻、谁重 。为什么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块却沉入水底呢?
(五).排一排:请幼儿按由轻至重及由重至轻的规律对物体进行正逆排序,巩固幼儿对轻重的感知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熟悉 。
1. 比一比,幼儿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说一说,先让幼儿独立完成,再引导幼儿说出谁最重?谁最轻?为什么?
3.延伸,讲解故事《笨驴》,并升华知识点 。
六、 活动反思
1、 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通过“看一看”、“掂一掂”、
“称一称”的比较轻重的方法。活动中自己得出了很多结论,领会到了探究的快乐,活动贯穿这节课的始终,让幼儿一直保持着参与的激情。最后,《笨驴》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让幼儿充分动脑,更是知识的升华。
2、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在观察中学会“看一看”比较
的方法;在亲身经历中通过探究和协作活动学会“掂一掂”比较轻重的方法;在探究和推理中学会“称一称”比较轻重的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实物等从多感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快乐中主动地学会知识。
3、让幼儿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我们要做到”蹲下来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且教学中要肯定幼儿的一切努力,赞扬幼儿的思考结论,激励幼儿的创造欲望。
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逻辑狗和蒙氏数学哪个更适合孩子
各有各的好,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逻辑狗是一整套的教具,通过一些游戏教具来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
蒙氏数学是一套通过“游戏”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教材,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通过兴致勃勃的操作蒙氏数学完成一系列的练习等,就潜移默化的理解了数学概念,形成了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
蒙氏数学三步教学法
第一阶段:命名
教师给物品准确的命名或者概念,帮助幼儿将物体及对应的概念建立联系。
基本操作: 把物体摆放在幼儿面前,然后开始分别命名:“这是三角形”,“这是正方形”。注意事项 :1.命名之前,做一个短暂的停顿,命名时发音要准确。
2.适当重复几次,直到你认为幼儿已经把物体和名称建立了联系。
3:教三角形摸一下说出形状就好。不必说角,边的概念。老师简单得引导即可。
第二阶段:辨别
请孩子辨别与名称相对应的物体。
基本操作: 1.把物体放置在幼儿面前,询问幼儿,“哪一个是三角形?”或者“请把三角形放在桌子上面。”
2.询问幼儿,“哪一个是正方形?”或者“请把正方形放在桌子下面。”
3.把物体顺序打乱后再次询问。
4.教学前不要加入太多个人经验、感觉,以免孩子用我们的方式来看事情。即客观即可。
注意事项 :
1.这一个阶段可以明确知道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所教授的内容。
2.尽量使练习具有趣味性,使幼儿喜欢反复进行操作。
3.如果幼儿出现错误,不要马上进行纠正,更不要批评,而要重新回到第一阶段的练习。
4、如果幼儿能够说出名称,但是发音不准确,教师可以马上进行示范纠正。
第三阶段:发音(确认)
请孩子说出所指物体的名称。
基本操作:教师可以指着物体询问幼儿:“这是什么?”。
注意事项 :1.如果幼儿能够说出名称,但是发音不准确,教师可以马上进行示范纠正。
2.如果幼儿说不出正确的名称,教师要返回到第二阶段,重新进行辨别命名。
3.这一阶段,可以明确知道幼儿是否掌握了物体的正确名称,教师可以知道幼儿的发音是否准确。
蒙氏数学的目的和意义
蒙氏数学是一套通过“游戏”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教材。蒙氏数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通过兴致勃勃地操作蒙氏数学纸面教具、完成配套的练习(涂画、剪切、粘贴)等,就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数学概念,形成了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这是在传统数学学习中要经过大量艰苦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