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欲望的原著是什么 人性与欲望的原著有哪些

人性与欲望的原著?

原著是《欲戒》

《欲戒》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一部描写人性欲望与情感危机的力作。故事生动、曲折、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散文诗般的语言简炼、流畅、秀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延伸阅读

丁玲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

丁玲,是一个在创作之初就顽强地显示了自己特殊风格的杰出女作家。综观丁玲的小说创作,无论是她早期为现代知识女性抒写心态;还是后来反映人民大众的觉醒斗争,讴歌解放区的新生活、新人物,都可以从中窥见其一以贯之的美学风格特色:即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我将根据她不同的创作阶段,结合她的具体作品,说说她小说中的“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美学特点。

01 丁玲的早期创作

在她创作的早期,作品的风格以柔为主,更多地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柔婉细腻,而越到后来,刚的一面愈突出,作品的风格开始向粗犷豪放发展。

丁玲早期的作品,大多表现各阶层女性心灵的悲剧历程,着力展示她们的感伤情怀,作品为一种凄婉的柔情所笼罩。

在《梦珂》里,梦珂所有的只是爱情幻灭后心境的悲凉,在“纯肉感的社会”中隐忍的悲苦。而《莎菲女士的日记》把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看不到出路所普遍具有的苦闷感伤发展到了极致,莎菲在寂寞的公寓,灰色的人群中不愿生而不得不生,她所接连感受到的只是理想幻灭的痛苦和无力摆脱卑琐生活的愁闷,充蕴整篇作品的是莎菲感伤的叹息。

《阿毛姑娘》正因为丁玲对于整个社会的无望和阿毛的梦想的明显难以实现,通篇描写只使我们感到深沉的悲哀。

丁玲早期作品表现出这种哀婉动人的格调,不是偶然的,丁玲自幼饱尝家道中落后的世态炎凉。由于母亲经常外出求学、教书,丁玲寄居在舅舅、姨妈家里,这段寄人篱下的生活对丁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她描绘《过年》中的小函:

“神经非常纤细,别人以为她不懂的事,她早已放在心上不快活了。”

这个颇带感伤气息的女孩即是幼年丁玲的化身。丁玲提笔写作的时候,正是“五四”退潮后,时代的黑暗,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使丁玲身上柔弱感伤的一面得到发展,早期作品才着力表现感伤的情愫,显示出一种凄婉动人的感伤美。

丁玲在创作的早期,对她笔下的人物太熟悉了,在女性幽深的心间小路上徜徉,她捕捉到她们心弦的每一震颤、灵魂的每一悸动,将她们百无聊赖中的寂寞无奈,恋爱中的矛盾忐忑,追求性爱和梦幻的躁动一一加精细地描写,娓娓地道出她们对于理想的憧憬,对于温情的呼唤,她们叛逆的绝叫,感伤的叹息……。

丁玲从不会冷淡地记叙人和事,隐匿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和自己的人物,和读者都建立了一种心灵的默契。例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最后一篇日记,丁玲写道:

“在这本日记里,与其说是莎菲生活的一段记录,不如直接算为莎菲眼泪的每一个点滴,是在莎菲心上,才觉得更切实。然而这本日记现在要收束了,因为莎菲已无需乎此——用眼泪来泄愤和安慰,这原因是对于一切都觉得无意识,流泪更是这无意识的极深的表白。”

这本来是莎菲的自我告白,但我们读来却感到丁玲在代替莎菲向读者剖白莎菲的心迹。《阿毛姑娘》里,丁玲描绘阿毛全身心地沉醉到那难实现的梦境中,她不禁发出感慨:

“无论什么人都是如此,在一种追求中生活,不怕苦恼得使你发癫,这苦恼在另一方面含有别一种力安慰你那一颗热中的心。只是象这种,象阿毛,只能在无人搅扰她时,为自己找点暂时的麻醉,特意使自己浸沉在一种认为不必希望的美满生活的梦境里,真是可怜!”

作者正是这样不时地在作品中和人物“对话”,和读者“对话”,为人物的不幸际遇而悲叹、而不平,启发读者的思考,拨动读者的心弦,她的笔调亲切而温柔。

丁玲早期作品固然呈现出柔婉细腻的主调,但又柔中透刚。童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不仅造成了丁玲神经的纤细,易于感伤,也使她格外自尊自傲;父亲大方洒脱的名士风度,母亲勇于自新的刚毅果敢;来自湘西边境的同学所具有的“原人朴野豪纵精神”,都给丁玲莫大的影响。

加之被她称为“一个真实的人”的胡也频的长期相伴,她从小受到的新科学、新思想的影响,使她在那异常黑暗的年代里,赤子之心信仰着真理,固守着自己的理想,却淡泊名利,决不趋炎附势。

她的作品不是一味地表现感伤的情愫,而是在感伤中显出孤傲。她经常将人物置于与环境尖锐对立的地位,不被周围的人们理解,与周围的环境不相容,而正是在这不理解与不见容中人物身上带着孤傲的美。

“梦珂”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穿黑长衫的女郎,默默的愣着那对大眼,冷冷的注视着室内所有的人”;“莎菲”宁可忍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而决不附和周围人的虚伪浅薄;“阿毛”极度厌倦现实的生活,整天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这梦想又为周围的人不理解。

丁玲正是善于在恶劣的环境中表现人物超拔脱俗的美。同时,在丁玲早期作品细腻委婉的梦想中,又能见出惊人的真率。她不容自己对生活存在着幻想,不回避生活中的丑行以及自我的内心隐秘。

当时许多小资产阶级作家在黑暗的重压下,或躲进个人的象牙之塔,或以“爱”与“美”的幻想慰藉自己和人生,而丁玲却能够在《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作品中真切地传达出与时代前进的主潮相隔离的小资产阶级的无出路,以及她所深刻感受到的整个社会的无望。

往往许多真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又被人们认为是说不得的东西,丁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却能在作品中大胆淋漓地展现女性内心世界的每一隐秘角落,表现“莎菲”们对性欲的肯定和性爱的追求,表现阿英《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那依恋卖淫生活的颓废意识以及她那完全被异化的精神世界。

这种勇于挑战封建传统观念、大胆率真的描写给丁玲的作品平添了一股阳刚之气,使她的早期小说柔婉而不显得柔弱。

02 丁玲中后期的创作

随着丁玲创作立场的转变,她开始面对人们大众广阔的生活海洋,她作品中反映的生活面越来越广,题材和主题都较之早期作品有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她的作品的风格也开始向粗犷豪放发展,柔婉细腻已不再是她作品的主调。

《水》里描写农民与洪水的惊心搏斗,以及那比洪水还有威力的革命洪流,显示出非凡宏大的气势。对此,苏雪林在《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一书中评价到:

“文笔之排放,魄力之沉雄,语言之淋漓酣畅,沛然莫御,可叹为观止。”

《奔》里城乡阶级矛盾的异常激化,触目惊心。《法网》描写工人不觉悟造成的惨剧,血泪进发,《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绘土改中农民获得经济上、精神上彻底翻身的伟大的历史巨变,激动人心,这些都显示出雄浑豪放的美。

我们还能在丁玲这时期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非凡的热力,它来自于丁玲给她笔下人物规定的对于某一生活目标热烈追求的高度恒一和焦灼。

丁玲在古老而神秘的湘西长大,那里各族杂处,民风原始古朴,人们“莫不勇敢结实,伉爽单纯”,对于能够主宰自己生命的东西有一种图腾崇拜式的狂热的挚爱,对于自己生命的扩展异常的焦灼,这种原始的生命特性深深地积淀在丁玲的血液中,当她的生命执著于某事时,那将成为支撑她生命的唯一重心,她将对其贯注全副热情和精力。

在丁玲经过不断地摸索碰壁,终于找到革命道路之后,她对于革命目标的追求表现得格外焦灼,可以完全不顾个人的利益,乃至拼却自身的性命。

翻开这时期丁玲的作品,我们便会感受到作者那狂热的追求、急切的向往、焦灼的呼唤,这一切形成一种扑面而来的热力,灼热了读者的心,点燃起读者高昂的情绪。

《泪眼模糊中的信念》里的陈老太婆为了那唯一的生活信念,挑动人们对日寇的仇恨,而从死亡的边缘顽强地存活下来,她点燃起生命的余火,每日茶饭不思,只是急切地找人诉说自己遭受日寇的折磨、侮辱,她不顾自己的颜面和别人的伤心,逢人便说,同儿孙们说,同村里村外的人说,在万人大会上宣讲,急切地叫喊。

通篇作品中,这个贫弱的老太婆的生命所爆发出的惊人的热力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也不觉热血沸腾。

《在医院中时》丁玲以赞美同情的笔调渲染着陆萍同环境斗争的固执、焦灼:

“她有足够的热情,和很少的世故,她陈诉着、辩论着、倾吐着她成天所见到的一些不合理的事”。她“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脸都冻肿了,脚后跟常常开裂……去同管理员、总务处、秘书长,甚至院长去争执。”

这种强烈而恒一的热情是丁玲赋予陆萍和作品的,也是丁玲希望传达给读者的。丁玲的作品很少平淡冲和的情调,也看不到优雅闲适的描写,却以其挚热焦灼的情境灼热了读者的心灵。

尽管丁玲的创作风格变得粗犷豪放,但我们仍然能从中窥见到如她早期作品的柔婉细腻。这时期丁玲创作中的哀婉情调虽大大减少,但仍存在于她的作品中。

《我在霞村的时候》,虽然作者一再表现贞贞的洒脱、明朗、愉快,但从贞贞对自己奇特遭遇的近乎麻木,“心平气和”,而“那是宁肯听她哭一场,哪怕你自己也陪着她哭,都是觉得好受些的”叙述中,从作者一再渲染的周围群众对贞贞的歧视、怜悯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贞贞那如作品中“铅色的天空”一样负重悲凉的灵魂。

《在医院中时》,陆萍最后虽然“用迎接春天的心情离开”了医院,但在陆萍孤身与环境作战,结果招来环境更大的压力中,从作者不断渲染的那阴湿的窑洞,冰冷的雪天里,透露出作品深沉的感伤。《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黑妮形象感伤的诗意的描绘,是整部作品富于光彩的部分。

丁玲这时期作品虽大多描写宏大的场面,外化的激烈矛盾冲突,但仍注意将笔触伸向人物内心,作精细的描绘。

《夜》里何明华对土地深厚的感情,他在热恋着自己的侯桂英面前情绪的波动,都被作者描绘得体贴而透视,深细而简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既有对农民斗争钱文贵和农民翻身等宏大场面的纵笔描写,又有对果树园美景的细腻的诗意的描绘和一些精彩的心理描写,如对地主李子俊老婆在果树园中的一段心理描写:

作家写她先是怯生生地试探地问,向什么人都陪着小心。当得不到同情时,她想起了从前。过去这些穷人谁要从树下过,她只要望一眼,别人就会陪上笑脸。如今自己倒像个乞丐了,被人污辱了,于是她十分感慨、沮丧。正当她沉溺于往事的慨叹中,她猛然看见了黑妮,钱文贵的果树园依然如故,黑妮还在那里摘果子,而自己家的果树园却被没收了,于是她从心里产生了恨,她也恨钱文贵,由恨到骂,她冲着黑妮暗暗骂钱文贵,骂后解了恨。

这段描写的确是爬进人物心里去说话,把人物又怨又恨、失望绝望的心理剖析得非常细致生动。

凡此,丁玲这时期作品的风格刚中见柔,虽转向了粗犷豪放,却并不浮泛空洞。

总体而言,作家的创作风格虽然由他的作品来体现,是他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所体现出的一种总的格调、特色,但它的形成却依赖于作家本人的气质和修养。

那个四面环山、境内多水,各民族杂处的原始古老的湘西,培育了丁玲这个既有女子的温婉柔弱,更有男子的豪爽刚毅性格的女强人;那光明与黑暗激烈抗争的动荡的年代,造就了丁玲这样一个虽常带着身处逆境的苦闷感伤,却一生执著追求真理,为捍卫真理而战的“真的猛士”。

丁玲曾在她的回忆散文《胡也频》中,形容她一颗动荡不安的心,似“奔腾在汹涌的大海与温柔的湖水之间”,的确,这是丁玲所独具的思维特色,她的作品有时就象“汹涌的大海”,而有时又似“温柔的湖水”,兼具阳刚和阴柔之美,二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对于真正的文学创作者,从其作品里面解读作者的创作风格无可非议;而对于像丁玲这样的在革命年代,却还能盛产出N部富有生命力的小说作家来说,讨论其作品风格,更应该从其本人着手。丁玲的小说有一种“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

伊恩?麦克尤恩 《蝴蝶》,主要讲什么的呢?

《蝴蝶》探讨了严重自闭者的内心世界、恋童癖以及谋杀者的犯罪心理。当然,准确地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也许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恋童者,他之所以选择了将女童作为自己的伤害对象,只是因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边缘人,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正常交往,所以他也就无法用正常的方式去勾引一个14岁以上的女孩儿,然后在她身上排解他的性欲。

谁能告诉我几本关于性的书?

1、性别问题

2、两性关系

3、李银河性学心得

春阳施蛰存赏析?

《春阳》赏析:

小说通过禅阿姨的心理描写,写出来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的残害,春阳在这篇文章中极具象征意义,第一,暗示了禅阿姨的情愫在春天的萌发,第二,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以及春阳的转瞬即逝。

而“春阳”还有另一层的涵义,是指蛰伏在婵阿姨内心深处的女性欲望以及对正常幸福生活的渴求。小说中多次描写婵阿姨内心被和煦温暖阳光所激发出来的欲望。

面纱属于哪类小说?

面纱属于爱情类小说。《面纱》在剖析和揭示人性的深度方面展现出毛姆极强的个人风格,小说写到丧夫后的吉蒂在香港查理的家中落脚,当查理夫人外出办事只剩下他们二人时,精神上获得重生的吉蒂却又一次抵御不住肉欲的诱惑而屈从于对方,她痛恨自己依然是一个性欲的奴隶。小说最后以吉蒂回到尽弃前嫌的父亲身边作为终结,可视作一个自省与回归的终点。通过情节的展开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百转千回”,也高度展现了毛姆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戏剧性与故事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