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远方电影多长时间?
电影全长97分钟。《我要去远方》是由孙传林执导,何为、魏嘉镁、贺云庆等人出演的青春题材电影。
该片主要讲述了远赴偏远山区工作的大四实习学生杨凯在台长老安、同事廖星的影响下,实现自我改变和成长的青春励志故事。
该片于2018年10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范文一:《我要去远方》: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关口,但心不能迷失方向
入场之前,我在朋友圈推荐这部电影时如是写道:“我要去远方,心却没方向。”这句话与影片无关,更自己真实心态的表达。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又如是写下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关口,但心不能没有方向。”
相比他片,青春、成长和、励志、反省是《我要去远方》这部反映地震人题材片的精神主题。可以说,这部题材独辟蹊径的电影小故事大命题,从头到尾都传递了“不忘初心”这一人文情怀。尽管该故事反映的是几个地震人的情感经历,但内容鲜活,平朴中不青春飞扬,处处弥漫着诗意和爱情。
有人说,除了远方,我一无所有。还有人说,除了诗意,我还有远方。我本人反倒觉得,更多时候,之于远方,更多是种诗意的怀想。但所有这一切,到了《我要去远方》中刚毕业的杨凯眼里,都是一种情感迷失后的精神逃离。大学实习期间,胸无大志的他跑到龙潭地震监测台实习。实习期间,他却一心想回北京与女友李丹团聚,甚至,使劲浑身解数试图逃跑中杨凯唯一的“追求”和人生目标。不过,这一切,都随着老台长安杰和女同事廖星的出现而改变。
可以说,从数次逃跑到逐渐融合到偏远山区的地震监测工作,杨凯重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所爱,真正找到自我。而就《我要去远方》这部电影的情绪和节奏来看,平实、写实中不乏诗意和温情,就像影片中山民吟唱的那首老山歌,千回百转,沁人心脾,感同身受。
纵深分析,《我要去远方》虽是地震人题材片,但反映的却是就业之痛、情感焦虑、人生信念等诸多问题。老台长安杰在地震监测站一干就是数十年,甚至就连儿子结婚也不能前往,坚持驻守阵地。廖星本是留学海归,自愿留在偏远山区工作,却要面对流氓的骚扰。而杨凯刚刚实习,就面临着女友的精神背叛,惶惑之间不知如何做抉。在这个很小很普通的地震监测小站,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关口。不过,幸好最后,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
影片中,安杰堪称老一辈地震人的典型代表,地震监测工作于他来说,更多是一种使命和情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说的就是这样老一辈的地震人,对于事业,他们无怨无悔;而之于廖星,自愿留守更多对父亲的怀念和人生表达,她是中国地震人的中坚力量。而之于胸无大志的杨凯本人呢,从迷失方向到找到自我,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此中内心锐变。他们就像人生中的你我。
我甚至觉得,这部《我要去远方》是温暖的治愈系,对所有经历过情感阵痛或悲伤的人均可精神疗伤。当然,前提是你要正视自己的伤口,又不能表现得无动于衷。所以,当我们看到影片中杨凯坐在树上孤独地张望时,感到内心的孤独和忧伤。看到杨凯和廖星骑着摩托车在林间诗意穿行时,又品味到浪漫满怀。结尾时杨凯将离时,转身飞奔寻找廖星的瞬间,让人体验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诗意之美,就像我们突如其来遭遇爱情却又不错过。平朴细腻,没有太多的掩饰,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范文二:《我要去远方》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远方
我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因为,路的那一头,有远方。
区别于那些无病呻吟、不着边际的青春片,电影《我要去远方》,能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真实感和内涵性。影片讲述了远赴偏远山区工作的大四实习学生杨凯在台长老安、同事廖星的影响下,实现自我改变和成长的青春励志故事。
《我要去远方》的剧情看似直白,细节却格外动人。片中主人公杨凯在到达实习地——龙潭镇桑古村的地震台之后,由情绪到心境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在时而舒缓、时而紧张的故事里,被陆续展开。这不仅是杨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由他及周边,为公众呈现了朴实而平凡的地震工作者的生存态群像,以及他们每个人在家庭和亲人面前,所背负的压力与担当。
位于大山深处的龙潭镇桑古村的地震台,虽然简陋,却宛若一座守卫着平安的堡垒,在台长老安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记录着每一天的地质数据,这些都是巩固防灾工作的宝贵的资料。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廖星,也为实现父亲的遗愿,扎根基层,刻苦调研生物数据。地震台于周边村镇不时举办的抗灾讲座、抗震演习,也让人感受到,基层防灾工作的切实与必要。老安和廖星这两个殊途同归的忘年交,在艰苦岁月中的忘我工作,由此也成了《我要去远方》中最令人动情的所在。
以实习生身份到来的杨凯,作为一个”新人”,可以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当下都市青年人的焦虑与矛盾。身居闹市之中不堪其扰,想逃离,远赴深山老林又耐不住寂寞,要回归。杨凯一边在反抗母亲为他”包办”的留洋之路,一边在反抗三观不合的女友的追随,选择去远方实习,初衷不过是为了逃避。但,旧的心结不能打开,新的心结又接踵而至,让这个初涉世的青年,痛苦不堪。但也正如所说,”面壁十年图破壁”,历经了家庭与校园的成长之后,地震台为杨凯上了更生动而真实的人生课程。
这也正是影片《我要去远方》的精神价值所在,我们都向往远方,都争先恐后的奔向远方,可为什么,在经历了肉体的锤炼和精神的困顿之后,远方并没有带给我们超然的愉悦?为什么从远方回来之后,依然会陷入庸庸碌碌的凡俗生存?那是因为,远方,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的所在,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一程的行进中,让心灵得到涤荡。杨凯的经历,非常形象的为我们呈现了他的感悟过程,从初期想尽各种办法的逃离,到后来,陆续放弃了同学们和母上大人前来接走的机会,一前一后的变化,形成了特别鲜明的比照。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片中,杨凯曾经问廖星,为什么会留在这里,廖星说:”因为我能听到一种声音……”,那是虫叫蛙鸣,那是风吹草动,那是流水潺潺,那是能让心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像手一样,抚摸你,安慰你……廖星的话,不仅打动了杨凯,也让战台烽深受震动。我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究竟应该是什么?是功名利禄,还是声色犬马?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在爱与被爱中,在奉献与收获中,充满喜悦而又恬静的,度过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一生。
我要去远方。但你首先要知道,远方在哪里,远方有什么,才能不负这跋涉的一程。尽管身体与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但最好的状态莫过于,让身体伴随灵魂,共同上路。
范文三:《我要去远方》:生活没有诗意的逃离,是义无返顾之前的挣扎
在看到这部地震题材的电影之前,提前了十多分钟入场。
我很好奇这部电影的主题会是什么?
首先想到的是一部关于英雄的话题,如震灾英雄?又或是一项科研的发明?
总之,我千想万想没猜到这是一部关于“地震人”的电影。
怎么说“地震人”呢?我小时候读过周易的地摊本,大概是讲地震来临时的几种征兆,里面不乏一些鬼神传说。大概是山神预警、飞禽走兽的变化,书上详尽了一些奇异变化,以算命的视角来诉说这些怪象,充满了荒诞的猎奇以及大千世界变化。
对于百姓来说,大部分人没有“地震人”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气象台。在《我要去远方》第一次听到了“地震人”的概念,也是第一次知道在一些偏僻的地方还有这样的工作存在。
从片名来讲,《我要去远方》是一种诗意化的逃离。对于想要摆脱某些现状的人来说,远方充满着新鲜、未知和诗意。
对于地震专业的学生来说,远方意味着从事地震工作经常要去野外,条件很差,比较艰苦。比如电影的开镜就是三个人搞勘测工作,野外测量、记录。
如果这是一部日本电影,它该是充满文艺质感的小清新片。《我要去远方》包含着生存的成长和挣扎,在义无反顾之前的徘徊。
毕竟,苦读十年寒窗,从金字塔的校无跳到社会,他们可以想象社会的竞争和残酷,却无法面对与世隔绝的重复。他们有着大好的青春要去奋斗和拼搏,怎么可以被这样接近退休状态式的工作绊住脚步。这是片中杨凯所排斥的,他无法想象着未来的凄苦。
《我要去远方》也正是代表了一部分中国大学生进入机关底层生活的一种状态,与他们想象的公务生活相差千里之遥,一辈子与面朝黄牛的放羊娃为伴似乎辜负了这四年的大学生活。
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这个社会,对于我们这种工作十多年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他们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他们的成长需要肯定,需要仪式感。
在《我要去远方》的故事线里,不光有着事业的主线,还有一条颇为重要的爱情线。杨凯的女朋友和他因为实习地方不同,一个去了偏僻的小镇,一个去了大城市。自从去了大城市以后,女朋友变得越发的忙,她觉得他不成熟,没有事业感,提出分手。
正是女朋友的分手,彻底掐断了杨凯奔向大城市的热情。因为以前想着逃离,所以他的心思全用在如何把车胎的气放掉、如何翻墙头、如何对付安台。这盆冷水浇下来的时候,他开始冷静的思考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如果说从物质角度来讲,我是不希望杨凯留在山里气象台。就是对比同学在气象台的优越环境 ,也希望这个青年有一个更好的出路。
但是,艰苦的工作总是需要人来执行、完成的。艰苦工作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这是事业所给你超过物质的部分,是值得一生追求的。
当然,杨凯留在台里还有一个原因是廖星。一个能沉下心来做事业的女人是值得被肯定的,也是值得相守一生的。
从这条爱情线来讲,它又有点像《山楂树之恋》。现实中,也有很多表现好的公职人员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成为单技术骨干,获得晋升。
每个人的际遇并不会因为你的起点低,或是你的工作偏远而被否认,真正能影响你一生的是恒心与决心。
范文四:《我要去远方》:远方的代名词,是青春和梦想
如果说只有一种姿态最能够代表青春,那么应当就是眺望。踮起脚尖,将脖子微微伸长,就连眉毛都忍不住上扬,朝着无边无际的地平线眺望。地平线的另一端是什么呢,无人知晓,但正是这种未知激发了少年源自心底的强烈好奇与憧憬。在遥不可及的远方,或许是更好的山水,或许有更好的人正在以同样的眺望姿势翘首以待。电影《我要去远方》以青年杨凯(何为饰)阴差阳错的远方之旅,讲述了他在龙潭镇桑古村经历经历蜕变与成长,最终成功自我实现的动人青春故事。
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对回忆和未来都进行高度美化,而对当下的现世人生却习惯性贬损。《我要去远方》中的年轻人杨凯同样陷入了这种心态的桎梏,因此当他在命运的安排下来到龙潭镇桑古村这个偏远山区的时候,也遭遇了这种“图片与实物不符”的窘境。对于血气正旺的杨凯来说,这片贫瘠的土地俨然就是一个最恐怖的噩梦,但更可怕的是身为实习生的他,就算现在后悔想要马上逃离也已经为时已晚,不管他愿不愿意,都要在这里暂时安身立命。毕竟,他最初来到这里也只是为了逃避母亲和女友的“纠缠不休”,当下的处境也许是他命中注定要付出的代价吧。
日复一日,尽管杨凯自己可能都不愿意承认,但龙潭镇桑古村这个地方确实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杨凯起初浮躁不驯的心态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在此地坚持奋斗的其他人的好奇: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使得这些人心甘情愿地留下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着这个问题,杨凯也开始了自己的劳作修行。在这里,他看到台长老安一天一天从未间断记录数据,只为了通过这些珍贵材料避免地震悲剧的重演。而和他年龄相仿,却已然是个资深地震勘测员的廖星,竟然有着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尽管还是不太明白这些“地震人”为何选择默默无闻的坚守,但杨凯在冥冥之中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信念感:不论如何,既然是于他人有益的好事,那就继续干下去吧。
远方的风景一定会比当下更加美好吗?其实未必,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只要抵达了足够远的地方,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个重新开始的全新机会。长天大地,尽管去闯荡吧。杨凯从桀骜不驯的城里青年最终成长为“地震人”的一员,这种不小的转变仅仅是源自于多年以前的一次起心动念。《我要去远方》通过描述一群地震监测者们不辞辛苦、日夜兼程的艰辛工作经历,不仅向观众们科普了鲜有人知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而且还以男主角杨凯的视角,客观真实地表现出防震减灾行业工作者们默默奉献的崇高信念与不求回报的人格追求。
抛弃那些自以为是的矫揉造作与自恋自怨自艾吧。只有当一个人将自己全部身心奉献于某一事业时,才会明白,情感不是人生存的意义,劳作才是。电影《我要去远方》给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不知所措的年轻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