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的背景和意义介绍 蒙古族舞蹈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蒙古族舞蹈的背景和意义?

蒙古舞的背景知识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蒙古舞蹈一般分为:一是盅碗舞;二是筷子舞;三是安代舞;四是查玛;五是科尔沁“博”舞等等。

蒙古舞的意义所在

蒙古族舞蹈本身具有深厚的宗教意蕴,正是蒙古族人民心灵深处那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折射和独白,而这种意蕴由于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使得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蒙古族舞蹈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渐渐淡化为民间舞蹈。女性舞蹈欢快优美;男性舞蹈则彪悍刚劲,并以抖肩、揉臂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其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征,可用:天之骄子”一词予以概括,它包含着民族性格的豪放与自信,展示着动态形象的古拙与朴质。这种精神在今日的蒙古草原、蒙古人民、蒙古舞蹈中依然洋溢着勃勃生机。

延伸阅读

划圆是哪个民族的舞蹈特征?

划圆是蒙古族舞蹈的特征。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文化久远,歌舞是蒙古族生活的一部分。在古代,蒙古人欢迎客人时跳“迎宾舞”,部落结盟时跳“联盟缔约舞”,出征时跳“誓师舞”,还有各种风俗性舞蹈。

草原上开阔旷远的空间,形成了舞蹈挺拔端庄的体态、视线向远方延伸的感受,加上受佛教等宗教的影响,形成了“圆”形态的动作韵律。蒙古族人因长期骑马限制了腿的活动,以及蒙古包内场地狭小舞步不能充分施展,使得上肢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如腕部、肩部、手臂动作。

贾作光等舞蹈家整理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间舞素材,创编了许多舞蹈动作,“马步”、“马舞”等等丰富了下肢动作元素,配合各种躯干和上肢的姿态,身体更收放自如,这些极大地影响了蒙族舞蹈的发展。以蒙古族民间舞的自娱性、宗教性舞蹈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教学表演实践,专业舞蹈院校形成了系统且具有训练价值的蒙古族舞蹈教材。

蒙古舞的教学及舞蹈特点。

蒙古族舞蹈教学一般从自然体态进入,这样快速把握住了蒙古族人的精气神质。多变的肩部动作极富表现力,有时连绵柔韧、有时干脆有弹性,都能够准确地表达草原民族的情感世界。手臂的线条体现出“圆”的美感,从躯干至指尖,是一个整体弧线,手臂不同力度运用,既可表现溪流的细腻,也可模拟海浪和雄鹰的潇洒。身体的拧转、横摆、顿点、划圆都渗透了蒙古人的神态气度,加上气息的运用以及与步伐相结合,充分表现出蒙古族舞蹈特有的豪迈、洒脱、沉稳之感。

蒙古舞特点及介绍?

蒙古舞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舞蹈,这类舞蹈柔和了牧民日常生活的生活状态,从而展现出一种浑厚、豪迈,但又带有一定含蓄和豪迈的特点。蒙古族的舞蹈文化主要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及其他娱乐休闲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蒙古族有不少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熊舞、鹿舞、狮子舞等。

蒙古舞有什么特点?

蒙古舞特点如下:
1、蒙古舞以站立舞、手舞、膝舞三种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抒情情绪。
2、蒙古舞的节奏较复杂,分局、三步、二步和单步四种类型,舞蹈动作要慢而谨慎;
3、蒙古舞有很多支撑动作,肩膀摆动,手指挥动,腿部摆动,特别是把腿膝作曲线舞动。
4、舞者的眼神是蒙古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采用“归带视”的眼神,同时加以“脉动和凝视”;
5、蒙古舞的变化主要由编制、表面、内部组成,变化丰富多样;
6、蒙古舞服装鲜艳多彩,一般都是珍珠或贝壳镶嵌的漂亮服装,舞蹈的动作圆滑细腻,举手投足富有实力和韵味;
7、蒙古舞姿态优雅、美观,被誉为“天然的美术”。

蒙古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等,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票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旋律悠长、声音宏大、高亢而悠远的蒙古民歌对蒙古舞具有一定的影响,令其形成了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特点,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其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舞十大经典舞蹈?

1、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2、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

3、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

4、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跤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

5、普修尔乐舞

又称托普修尔乐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跳民间舞称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

蒙古族跳什么舞?

蒙古族大多跳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