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得好是不是教出来的?

? ? 陈省身先生曾说过:“好学生不用教”,另一句自然是“差学生教了也不会。”这句话似乎与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相悖。其实不然,有教无类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否则孔夫子也不会说:“因材施教”了。

? ? 既然材不同,教学的效果与目标必然不同。材的不同缘于什么?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指的是人的天赋,人各有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与众不同之处,极少部分人在某些方面天赋异禀,对某类对象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如果及时被发现,就有可能被很好的开发出来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有一部分人在某个方面有着超越一般人的感悟力,但算不上出类拔萃,经过行家的引导可望成为某领域的优秀人物。绝大多数人则属于平平常常的普罗大众,经过教育之后可以具备某个方面的能力,从而成为从事某种职业的行家里手。

? ? 后天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二是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抛开天赋不说,以一个普通孩子而论,在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下,他的学业如何、未来的生活如何取决于家庭给了他什么样的品格,品性有部分先天因素,但品格则是后天养成的(这两个词不是我发明的,意思也不同),品格可以看成品性的一部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有人也称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我看来,性格大多天成,与习惯无关,人的性格可以千差万别,不同的性格决定了对事物不同的反应方式,但不一定决定事物最后的结果,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做事的习惯。性格倔强或软弱可能决定适合做不同类型的事,而习惯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事成功的概率!

? ? 回到数学学习,什么叫学好了数学?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可能学好数学?这与标准有关,看你判断学好数学的标准是什么!学好数学的标准是多重的,第一重是以对数学的感悟力与敏感性为标准的,这是学好数学的最高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充其量是激发他的感悟力与潜能,教师培养不了这种感悟力与敏感性,因为他是天生的。第二重标准则是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能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与思想,这个标准是针对普罗大众的,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 ? 能达到第一重标准的学生凤毛麟角、万里挑一,所以家长与老师还是实事求是,别指望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数学家,即使你的孩子与学生将来从事数学研究,他也不一定能称为数学家,更遑论数学大师,充其量就是个数学研究工作者。

? ? 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好数学显然指的是按照第二重标准,但数学教育与考试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歧义,是不是考试成绩好就意味着学好数学了?或者反过来说,学好数学自然就会考个好成绩?众所周知,两者并非一回事。但考试成绩好大概率意味着数学学得不赖,考试成绩不好则更大的概率意味着数学没学好!一般人理解的学习好不好是以解题能力作为标准的,能解题未必代表真正理解了相关的数学,对概念一知半解但考试能得高分并不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

? ?为什么说数学学得好未见得是教出来的?因为学好数学的诀窍就四个字:“读书、解题”,

如果再加两个字就是:“多读书,勤解题”。那教师干什么?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积累有限,需要教师引导、解读!所以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量与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解读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理解力的不断提高,学生慢慢就能具备独立阅读与理解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