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是什么意思?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宣传队,简单点说它实行的是国家事业单位编制,发展到目前,除了继承发扬一些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外,大家理解成—艺术团也无妨,但乌兰牧骑的队员个个都一专多能,吹拉弹唱不能说样样精通,都也能演奏出个模样来,
延伸阅读
内蒙古首届乌兰牧骑艺术节是哪年?
首届是1992年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2018年自治区文化厅宣布把原定为每三年一届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改为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在全区不同城市和旗县轮流举行,各旗、县乌兰牧骑均前来参加会演,而且组织专家评审,定出名次。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文艺队,是一种适合草原基层活动的小型文艺演出队。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于1957年6月在苏尼特右旗诞生,当时演出队仅有9名满怀激情的牧民,他们的全部家当是4件乐器和两辆勒勒车。每个演员身兼数职,一专多能。他们在草原上巡回演出,节目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内容大多是反映牧区生活的新人新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
乌兰牧骑建队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他们多为艺术院校毕业生,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艺术修养。如著名作曲家图力古尔;歌唱家牧兰、拉苏荣、朝鲁;舞蹈家熬德木勒、敖登格日勒;曲艺表演艺术家道尔吉仁钦;马头琴演奏家达日玛等。
乌兰牧骑是什么性质单位?
乌兰牧骑是一支特殊的民族地区文艺团体,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农村牧区间。
乌兰牧骑的产生发展与内蒙古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区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
195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派出工作组深入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等地进行文化调查,根据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情况,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1957年5月27日正式制订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
乌兰牧骑精神核心内涵?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近年来,内蒙古相继出台意见和条例,保证乌兰牧骑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11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党的领导下孕育而成的乌兰牧骑精神,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精神特质,是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直接服务基层群众的旗帜引领,在内蒙古大地和草原儿女心中永远不会过时。
乌兰牧骑是什么?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农村牧区间。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
乌兰牧骑的发展历史在怎样的?
乌兰牧骑的产生发展与内蒙古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区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
195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派出工作组深入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等地进行文化调查,根据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情况,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就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关于建立乌兰牧骑的最初构想就这样开始形成了,在经过充分研究之后,1957年5月27日正式制订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
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他们就演出。乌兰牧骑的名字便这样在草原上迅速传播开。
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乌兰牧骑的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手也能拉马头琴,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日,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几十年来,乌兰牧骑已发展为46支,人员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余人,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但乌兰牧骑的方向没有变,宗旨没有变,精神没有变。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已经走向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草原上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乌兰牧骑有成员2800多人,依然活跃在牧区和乡间。
乌兰牧骑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5届,尤其以第五届最为宏大,2010年8月8日晚上在察右后旗广场举办了盛大的闭幕晚会,自治区著名演员德德玛、吉祥三宝、武利平等参与演出,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亲临现场主持晚会,将乌兰牧骑的精神和精彩展示给全国人民。
乌兰牧骑指什么?
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的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农村牧区间,1957年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产生与内蒙古地理条件有关,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1957年自治区文化厅成立了乌兰牧骑
国内乌兰牧骑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农牧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信息社会使基层文化需求多元化,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乌兰牧骑的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乌兰牧骑原有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需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是乌兰牧骑政治思想建设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优化队伍素质,维护好、提升好乌兰牧骑的红色文化品牌。原创作品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推出小戏、小品、曲艺精品,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乌兰牧骑下乡演出服务应该多元化、多样化,乌兰牧骑队员要进一步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
三是乌兰牧骑的创作演出要注重小型多样、一专多能,突出当地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人才培养急需加强,特别是艺术尖子人才、一专多能人才、管理人才,需要树立“人才战略是根本大计”的意识。
五是各乌兰牧骑在管理机制上进行了改革探索,但影响乌兰牧骑发展创新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六是面对新时代乌兰牧骑如何继承光荣传统,奋力开拓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新要求,适应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怎样更好地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服务等系列问题需要加强理论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