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春睡的典故是什么?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
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
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典故流传后,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进一步把“海棠春睡”人格化了。
到了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根据典故,丰富了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延伸阅读
古代如何形容半睡半醒?
1、朦朦胧胧: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
2、睡眼朦胧:初醒时犹带睡意的眼睛。
3、打盹:困倦情况下短暂的睡眠。
4、睡眼惺忪:从睡梦中醒来并未恢复意识,还很模糊。
5、海棠春睡:形容朦胧之间美人妩媚慵懒之态。出自贵妃醉酒,恰逢唐玄宗召见,杨贵妃半醉半醒,柔弱无力的媚态
海棠未睡足也,出自何处,有何意义?
一、“海棠未睡足也”出自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中唐明皇夸杨贵妃的一句话。
二、附唐明皇夸杨贵妃的话如下: 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是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装鬓乱 衩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尔”
三、这句话用以形容杨贵妃醉酒后的美丽姿态。 因此有了海棠春睡的典故。海棠睡用来形容女人的醉姿,睡姿。
不知海棠春睡浅全诗?
海 棠
【宋】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这首咏海棠的诗篇很是柔美动人。诗人首先刻画了微风中的海棠,以无形的东风赋予有形的海棠,用“袅袅”来形容花儿婀娜的姿态,使人读后如在眼前。一个“泛”字着意表现出海棠的色彩,将月光照耀下海棠流光溢彩的景象写得生机盎然。次句描写了月下海棠的清香,更富情致。“香雾空蒙”写了海棠阵阵的幽香在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与第三句中的“夜深”相应合,说明月已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了,同时又为第四句中“故烧高烛”的行为做了铺垫。我们亦可以从中体会到,此时的海棠就如同被贬的诗人自己,有理想,有才华,却得不到君王的赏识!
三、四两句自然转入对夜赏海棠时心情的描写。这两句诗写得痴绝,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以人喻花,而诗人却以花喻人。“海棠春睡”这个典故出自唐明皇:唐明皇见杨贵妃醉酒初睡起,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而此刻,诗人暗用此典,将海棠比作千娇百媚的杨贵妃,从而突出海棠的艳丽。
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的意思?
意思是:海棠在春天的早晨醉眼迷离,还未睡醒,杨柳在阳光下婀娜多姿,似乎人人在白天睡觉。
出自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上卷》中的<四支之三>。
原文:
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梅酸对李苦,青眼对白眉。三弄笛,一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棠诗。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
译文:兵器和铠甲相对,战鼓和旗帜相对,紫燕和黄鹂相对。酸的梅子和苦的李子相对,阮籍的青眼和马良的白眉相对。吹三次笛子,下一局围棋,雨打和风吹相对。海棠在春天的早晨醉眼迷离,还未睡醒,杨柳在阳光下婀娜多姿,似乎人人在白天睡觉。
西晋张骏曾往凉州移植柳树,但都没能成活,只有酒泉宫生有槐树,因此作《槐树赋》。在众多的杜甫诗中,唯独没有写海棠的诗篇,是因为杜甫的母亲名海棠。晋人王献之小时候看人玩掷色子,便知胜负,父亲王羲之称赞他为“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唐朝学者殷践猷,学识渊博,诗人贺知章称之为“五总之龟”。
海棠春睡典故意思?
一,“海棠春睡”,对应“史湘云醉卧芍药茵”。
一提到“睡”,自然就想到史湘云醉酒睡倒在芍药茵的可爱情节。也唯有史湘云这种“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豪迈性格,才会无所忌惮的睡在了大庭广众之下。
而林黛玉就曾借“只恐夜深花睡去”,调侃史湘云醉卧芍药茵,说改成“石凉”更恰当。
二,“海棠春睡”的“海棠”和“睡”所指就是史湘云。
除了“醉卧芍药茵”之外。“海棠”也代表史湘云。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掣花签所讲就是各人对应的花名。
薛宝钗的牡丹、李纨的梅花、贾探春是杏花,林黛玉是芙蓉,而史湘云就是被称为“阆苑仙葩”的海棠。
海棠之所以称为“阆苑仙葩”,李绅《新楼十二首·海棠》诗云:
海边佳树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
琼蕊籍中闻阆苑,紫芝图上见蓬莱。
“阆苑”本指西王母的瑶池,后世也代指宫廷。海棠是宫廷贵种,与杨贵妃的“海棠春睡”有一定的文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