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黎姓的来源和历史简介 湖南衡阳黎姓的来源和历史人物

湖南衡阳黎姓的来源和历史?

湖南黎氏 始祖伯三公,字同季,籍始江西赣州雩都县,壮游闽省。宋延祐二年(1315)解组,卜居上杭县,生子五:志和、志清、志秀、志千、志丰,子孙徙居不一。明清两朝相继落业善化、宁乡、益阳、邵阳者,皆志和公子南淑公之裔及志清公裔。族谱创修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1928年五修。道光十一年(1831)长、善、潭、浏、宁、益、沅七邑合建宗祠于益阳泉交河。派语:(自二世始)志南友、仲民宗、文万朝、世廷斐,致惟振烈远,祖泽广荣昌,显达家钟瑞,隆恩大锡光,承先思孝歌,立德尚慈祥,自应培其本,昭垂定久长。

长沙圭塘黎氏 始迁祖原占公,宋初自江西丰城迁长沙南流乡。1921年纂有支谱。字派:原干孟大念丙受万武辛秀显服祖必德崇志思廷泳文子民添福为善庆宗伯厚道立……

长沙托溪黎氏 始祖圭公,字介之,号瑞斋,原籍四川,元进士,任武冈州录事,后升詹事府丞,勅建攀桂坊于浏阳李家巷口,为迁浏始祖。四世朝礼公,明洪武间由浏阳迁长沙榔梨市,五世文广公,又迁长沙托溪,八世达庵公,生六子,衍为六房。1917年三修族谱。行派:(自十八世始)志定承先尚,书升懋秀良,人之敦一本,英毓如春芳。

浏阳壕上黎氏 该族先世原籍四川锦竹县,尊圭公为迁浏一世祖,圭公字介之,号瑞斋,元至正丁亥科举人,戊子科进士,初授武冈州录事,历官詹事府丞。勅建攀桂坊于浏邑李家巷口。四世衍为朝祖、朝宗、朝富、朝用、朝宪、朝仪六房。明成化十五年(1479)建宗祠于西城下壕并始纂族谱,清同治十一年(1872)七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修时因争族产,四、五房不与。1949年一、二、三、六房九修。至今族人约3000馀人,分布于县城及东乡高平、范家岭、大岸、南乡文市、西乡三官冲、普迹、柏嘉山、枨冲等处。浏阳黎氏兄弟三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为三房二十四世孙。字派:(自十八世始)志定宗先尚,书升懋善良,人之敦一本,万毓如春芳。

宁乡黎氏 始祖甲二公,东汉建武十二年(36)徙居潭州(长沙)珑虎湾,子孙分居各邑,明洪武四年(1371)必通公自潭州徙居宁乡,置产于八都大田垅,清嘉庆四年(1799)建宗祠于此。清顺治十七年(1660)、雍正十一年(1733)湘、宁、浏、长、善五邑合修族谱,嘉庆二十三年(1818)宁邑独修支谱,咸丰元年(1851)又续修。

湘潭黎氏 该族自甲二公东汉建武十二年(36)携子允通开基于潭州珑虎湾。其间阅世既久,世系难稽。至明洪武初,兵戈四起,笃生公潜避大岭洞中,食黄土,饮清泉,免于难,自改名曰笃生。至三世尊周、绪周,分别二房。绪周世居县北,尊周,字郁文,明正统入赘建宁乡燕子窠,后仍黎姓。后裔聚居湘潭晓忠乡、天衢乡、仙女乡、黄龙乡、建宁乡。至1949年,已传25代,族人1480人。宗祠在湘潭橙子岭。清雍正十二年(1734)创修族谱,1932年尊周房已五修。十八派孙黎吉云,道光进士,著有《黛方山庄诗集》。十九派孙黎培敬,咸丰十年(1860)进士,官江苏巡抚,谥文肃;子承礼,派名锦紫,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署合州知州;孙泽泰,为现代湖南著名书法家。班派:(自十八世始)光培锦泽,模烈钧鉴,湘东烻基,锡永懋灿。

延伸阅读

黎氏八骏是亲兄弟吗?

是的

“黎氏八骏”指黎锦熙、黎锦晖、黎锦曜、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南岳衡山支脉晓霞山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组,这是一个不到10户人居住的小村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曾诞生了为我国文化、科学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黎氏八兄弟,人称“黎氏八骏”。(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则诞生于晓霞山东麓之星斗塘。)

姓氏起源,黎姓是怎么来源的?

丰舒。丰舒系商汤后裔。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丰舒之后,子孙有以国为氏者,称黎氏,尊丰舒为得姓始祖。[1]

另一种意见认为,黎氏得姓始祖为黎侯,名待考。丰舒不是黎侯,而是强占黎氏之地黎国的仇人。丰舒是路国宰相,伤潞子之目,杀君主夫人,夺黎氏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侯诛灭丰舒。之所以被尊为祖,是由于断句错误所致。《四库全书、路史》记载:“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黎侯丰舒奄之有黎氏犁氏”,正确断句是”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黎侯,丰舒奄之。有黎氏、犁氏。”这样才符合记载记载。而不是“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黎侯丰舒,奄之有黎氏、犁氏。”

黎姓的起源是什么?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家三院士哪个最厉害?

黎家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都非常历害。尤其是黎介寿院士更历害。

黎鳌,1917年5月-一一1999年9月,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中国烧伤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原副校长,一代名师,在中国烧伤学界素有”百科全书”美誉。

黎介寿,1924年9月生,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外科研所所长,著名外科专家,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师奖,发论文6O0多篇。2O14年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黎磊石,(1926.10一2010.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中国肾脏治疗创始人,成果多位于国际前沿,培养无数顶尖学生,被称一代医学宗师。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

姓黎的祖上是做什么的?

姓氏:黎

祖宗:尧的后代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郡望: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堂号: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迁徙分布: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