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火的来历及历史传说?
汉代,社火传入青海
关于社火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临近春节,楚庄王在领兵打仗时,不幸被敌人围攻,敌人喊着要拿楚庄王的人头祭灶王爷。当时有一位臣子对楚庄王献策说,可以“活享一品俸禄,死封庙祭的灯官”为重赏,雇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当替身趁机突围。
楚庄王依计行事,果然逃过了劫难。后来,楚庄王平定天下,下了一道圣旨,命天下百姓每年正月出社火。那个救他的放羊人也被封为了灯官,专门掌管社火。
延伸阅读
青海社火哪里的好?
青海社火看湟中, 湟中社火看鲁沙尔, 自明朝洪武年间, 一段 将领、官兵护送皇帝出城的历史为背景, 流传演变成当今的社火已有600余年, 最早传入青海湟水地区,鲁沙尔的高跷更是 最早传承过来的。
青海社火角色介绍?
现将社火中最有寓意的灯官、报子、胖婆娘、哑巴等角色给大家聊一聊。
如鲁沙尔镇街头、演出角色众多,比较固定的是老牛角和王妈,后面有《西游》《水浒》《三国》《杨家将》中的人物和戏曲人物。鲁沙尔高跷由于跷身较高,且演出路线复杂,一般都由年轻小伙表演。
青海为什么会有社火呢?
“社火”是流行于青海汉族地区的一种民俗形式,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曲艺、戏曲、杂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有秧歌、龙灯、狮子、旱船、骑驴、高跷、大头罗汉、胖婆娘等十几种表现形式。每当正月上旬过了初七至正月十五,“社火”将祥和的春节带入欢乐的海洋,表演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青海的“社火”与内地的“社火”一脉相承,是历代从内地迁徙来的移民带过来的,他们将故乡文化与当地兄弟民族长期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优秀文化形式共同融合,演绎而成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汉乡习俗。
青海社火有着怎样的传说?
而关于青海社火来历,还有一种说法与朱元璋有关。据说明代洪武年间诸氏巷人耍社火,一个男人扮演女人,露出袍下大脚。有人向朱元璋进馋言,说露出大脚是污辱他的马皇后有一双大脚。
朱元璋发怒,下令将诸氏巷人发配到青海,诸氏巷人就一路把社火耍到了青海。
青海社火由来?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为土地之神;“火”,是传说中的火神。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的风俗,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青海社火,是青海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舞龙、高跷、旱船、舞狮、秧歌等的通称,是在高原上流传了千百年的艺术奇葩。它在延续过程中糅合了青海各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具高原特色的社火艺术,高原人通过社火表演来表达自已的快乐和心愿,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演唱小调在青海各民族中广为流传,深受青海人民的喜爱。
整个社火演出规模大,时间长,节目繁多,包罗面广,有秧歌,舞龙、舞狮、旱船、戏牛、金钱棍、八仙祈福等,还有腰鼓,太平鼓、高跷,敲锣打鼓吹拉琴,披红挂彩好不热闹,表演更是精彩,引人入胜。
从正月初七开始,社火就闹开了,城乡笼罩在欢乐之中。闹社火中最重要的是送社火,灯官率领秧歌队,龙、狮子、高跷、旱船一行,敲锣打鼓、浩浩荡荡进发前去送社火,接社火一方,备办烟酒茶包现金,燃放鞭炮予以迎接,灯官一声令下,社火祈福仪式正式开始,开场打道的有哑巴、胖婆娘。哑巴头戴烂了顶的破草帽,反穿皮袄,脸用锅灰大油抹得油黑,腰间系着铃铛;胖婆娘头上戴花手帕,身着红衣服,屁股上垫一个枕头,肚子上垫一个枕头,看起来又大又胖又丑。胖婆娘扭来扭去,冷不防还要拿针刺人。二十四个汉子舞动两条黄龙,时而盘旋,时而腾飞。手拿绣球的少年领着双狮,追逐嬉闹。漂亮的旱船和着音乐的节拍摇呵摇呵。腰鼓、太平鼓精神抖擞、震耳欲聋,踩高跷玩的是惊险和技术,美美地扭,美美地走。每年正月,各地的社火表演队浩浩荡荡走乡串户,尽情地耍尽情的闹,将欢腾的正月气氛渲染的异常热闹红火,将春节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狂欢节”,更是把每年的节庆活动推向了高潮。
社火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是人们生活的体现,丰富了劳动人民农闲时期的生活,也是庆贺新春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劳动人民们多才多艺的表现。改革开放给民间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光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
青海社火的意思?
青海社火,是青海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舞龙,高跷,旱船,舞师,秧歌等的通称。是在高原上流传了千百年的艺术奇葩。它在延续的过程中,糅合了青海各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具高原特色的社火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