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党的感人故事电影 有没有关于党的感人故事书

有没有关于党的感人故事?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延伸阅读

弘扬党精神的人物故事

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党的故事简短?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党的简短小故事1分钟?

周总理与机长的故事

周恩来总理去某地视察工作,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这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握手后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地等他,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机械师工作结束后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身后,不禁大吃一惊,忙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

总理笑着说:“唤,我没影响你的工作吧?”“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尊重别人,讲礼貌的好品质、好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机械师和在场的所有人。

2、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忙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3、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

但是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貌。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此刻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4、周总理与一只钢笔的故事

某次,一个美记者采访周恩来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党的故事简要介绍?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党的十大感人故事文章?

半条被子

小英雄雨来

鸡毛信

英雄王二小

马背上小红军

董存瑞炸碉堡

刘胡兰英勇就义

焦裕禄艰苦工作

孔繁森廉洁故事

铁人王进喜

建党的感人故事?

董存瑞

“为了新中国,前进!”

故事梗概:讲述抗日英雄董存瑞从见习小八路经历抗日战争、内战的枪火洗礼,逐渐由鲁莽、冲动的孩子蜕变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人物原型:董存瑞

1929年,董存瑞出生于河北怀来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曾因机智地帮助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大追捕,被当地群众称为“抗日小英雄”。自1945年参加八路军后,董存瑞因多次立功,在离18岁入党年龄还差几个月时被部队党组织提前批准入党。在1948年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毅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牺牲。朱德总司令为他的纪念碑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李向阳

“在中国的土地上,绝不允许你们横行霸道!”

故事梗概:1943年秋,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牵制日军驻守某县城的松井部队的任务,与敌人展开机智巧妙的周旋,并最终克敌制胜的故事。

人物原型:郭兴

1924年,郭兴出生在河南省辉县高庄乡金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6岁参加八路军,18岁任太行五分区武工队长、辉县抗日政府区长。他带领武工队员,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胆略和睿智,像匕首一样插入敌人心脏,炸碉堡,毁铁路,斩日寇,除汉奸,神出鬼没,出奇制胜,曾获“太行山特级战斗英雄”殊荣。

杨子荣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故事梗概: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数股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

人物原型:杨子荣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他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多次立功受奖。1947年,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秘书官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2009年9月10日,杨子荣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李侠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上映:1958年

故事梗概:讲述中共地下工作者李侠潜伏在日本最高情报机构76号,用高超的间谍手法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人物原型:李白

李白,又名李朴,化名李静安。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打长沙,李白报名参军,成为一名通信兵,随后跟随红一方面军转战江西。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与党中央进行通讯过程中被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特务秘密杀害,年仅39岁。

吴琼花

“老爷,让你尝尝奴才的子弹”

故事梗概:贫农女儿吴琼花受到恶霸地主的残酷压迫,在红军干部洪常青的帮助下,琼花走上了革命道路,率领娘子军与主力部队汇合解放了椰林寨。

人物原型:刘秋菊

刘秋菊1899年出生在海南省琼山县。幼年丧失双亲的她给地主当长工,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当革命烽火在家乡燃起时,刘秋菊毅然报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农会,此后走村串户,宣传发动群众跟土豪劣绅作斗争。

有关爱党的故事

我给大家推荐一则爱党的故事。我村的一位守山老人,按说应有五十多年党龄,但当年反右派时,他千方百计保护了一名下放我村的所谓右派,结果他自己被开除党籍。

反右派运动过后,尽管只是个无官无职的守山人,但他坚持多年不断找组织申诉。十多年后,快走到生命尽头时,他终于如愿恢复党籍。他说,他无怨无悔。

红船的三分钟小故事

“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

深秋的南湖,微风习习、清波荡漾。一艘长约16米、宽3米的画舫静静地停在岸边。

世上恐怕再没有第二条船能够像它一样享有如此尊誉。这艘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的红船,旺季时每天会有近两万人来此感怀当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情境,如今已先后迎来了3000多万人次参观。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7月30日,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事发之后,代表们主张把会址移到杭州西湖,但由于西湖游人多、易暴露,且从上海到杭州费时也多,未被采纳。李达夫人王会悟建议去她的家乡浙江嘉兴,在南湖租游船开会。因上海去嘉兴通火车,当天可来回;在南湖开会,既安全又方便,此建议得到代表们一致赞同。于是决定至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最后一天的会议。就在这艘船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让我们再喊一遍口号吧!记得声音要轻一点。”“嗯!”“中国共产党万岁!”……声音低沉却铿锵有力。

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的名字也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这条船见证了党的诞生,因而也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船之名红,不在其色而在其意,红船由此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重要象征。

五个跟党有关的故事?

1、“20后”老红军:明年和党一起过百岁诞辰

1949年3月中旬,晋中区各县(晋中区即指山西太原周围的几十个县)正举行一场场隆重的欢送会,2382名山西干部在当地政府、群众和亲属的敲锣打鼓声中分成几队南下。也就在这时,在晋中区党委秘书处工作的吴国厚一步一回头,依依惜别了家中的亲人。

从山西出发后,1949年5月初,正向湖南进军的吴国厚所在队伍奉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前往河南省待命。经过半个多月行军,5月下旬,吴国厚他们来到中原局所在地——河南省开封市,在此略作休整后再次前进。

吴国厚所在队伍在浦口渡江,来到刚解放的南京,然后沿长江水路经汉口入湘。在浦口,吴国厚第一次看到长江。望着宽宽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他有点紧张。“北方人怕水,我当时坐在筏子上,紧张得双手拼命地抓住筏子边缘,一动也不敢动!”

6月15日,吴国厚的队伍奉命乘“江汉号”轮船沿长江西进汉口,途中被敌机发现,列为空袭目标。幸运的是,经过5天5夜航行,安全到达汉口时,跟踪轰炸“江汉号”的敌机才到达,在我军炮火的猛烈还击下,敌机匆忙丢下一颗炸弹后就逃之夭夭,惹得大伙风趣地说:“蒋委员长放炮欢迎我们哩!”

后来,吴国厚又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从汉口步行至长沙,于8月中旬抵长。自此,南下入湘的将士们历经近5个月的风餐露宿和长途跋涉,辗转7省行程2000多公里,胜利完成了艰苦而光荣的南下行军任务。

2、“39后”老县长:“一切听党召唤”是毕生财富

1963年,24岁的益阳伢子魏国超从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了桃源县,初衷是“为了爱情”。

魏国超和老伴是大学同学。“当年毕业是包分配的,我就跟学校提了一个请求:去哪里都可以,但是要和她在一起。”一开始,魏国超被分配在常德市,后来,爱人被安排到桃源县农科院,他又追随过来,一呆就是57年。

上个世纪70年代初,魏国超到桃源县剪市区(今剪市镇)泥窝潭公社蹲点。刚到几天,就听到乡亲们“吐槽”庄稼长势不好,一个个东倒西歪的不成样子。

魏国超学的是土壤农业化学专业,他跑到田里一看:土壤红黄相间,是酸性土。找来试纸一测,PH值6点多。他又抽检了周边的上百亩水田,情况皆是如此。

“要对酸性土壤进行改良。”魏国超向公社书记兼主任燕浦江提议。燕浦江看着这个年轻的清瘦书生,满脸怀疑:“你才种过几年地?靠得住不?”

“你给我几亩田种着试试就知道了。”魏国超胸有成竹,开始了田间实验。

洒上熟石灰、施加有机肥……土壤改良的第二年,农户明显感觉庄稼“有精神了”:叶子更绿、个头更挺拔、稻穗更饱满。燕浦江拍着魏国超的肩膀笑道:“读过书的果然不一样!”随后,周边地区2.3万亩耕地陆续改良,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提升。

1976年,当时的县级领导班子敏锐地发现杂交稻种植的新机遇,决定派3000名农民赴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培育制种杂交稻。

谁带队,这是个难题。“最初由领导班子里的一位女同志任指挥长。但到海南半年后发现工作开展不太方便。组织便想到了当时任县农业局局长的我。”魏国超回忆说,当时他二话没说应了下来,“保证良种一个不漏,保证队伍一个不少”。

3000人的队伍不好带。魏国超白天要挽起裤腿下地干活,晚上要整理安排后勤事务。整整两年时间,魏国超和乡亲们日夜蛰伏在千里之外的海岛田间,悉心呵护一株株幼苗抽穗扬花。

“苦不苦?肯定苦。但祖国和人民急需解决‘肚子温饱’问题,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有什么苦吃不得?”他说。

1977年起,桃源县在全省率先大面积推广杂交稻组合“南优一号”“南优二号”,到80年代初,全县一半以上的田里种上了杂交稻。魏国超非常欣慰:“每亩水稻产量从250公斤一下蹿到了400公斤,桃源‘种粮大县’的饭碗端得更稳了!”

3、“70后”检察官:党的力量来自每一名党员

蒋智勇看上去书生气十足,办起案来却是个厉害角色。在法庭上,他唇枪舌剑,有理有据,总能让对手败下阵来。

2010年1月26日,洞口县法院对吴艺珍涉嫌滥用职权、受贿罪一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吴艺珍女儿在网上开微博为父“鸣冤”,称其父并未受贿。

该案进入二审后,被部分媒体称为“中国经济罪案辩护第一人”的北京律师武绍智,宣称免费为吴艺珍作二审无罪辩护。还在休陪产假的蒋智勇“临危受命”,出庭公诉。

在专案组,蒋智勇立马进入工作状态,短短的5天时间里,他审阅了全案26册案卷材料和视听资料,制作了阅卷笔录,形成了初步审查意见。同时,他会同宣传部门及时将网络留言下载,并逐一进行整理分类,同时依据案件证据情况,认真分析舆情性质、成因、走向和对策。

二审中,面对强劲对手,将重要的行政法规予以检索归纳,列举被告人滥用职权行为所触犯的相应行政法律法规。针对一审部分证人未出庭的质疑,申请法庭通知包括侦查人员、行贿人等11名证人出庭作证,有效驳斥了辩护人的纠缠。被告人吴艺珍的家属说:“不得不承认,那个公诉人真是厉害!”

“但凡组织有召唤,我必奋勇向前。”这是蒋智勇的人生信条。赴藏专家组成员、援疆干部……今年疫情期间,“斜杠青年”蒋智勇又多了一个新身份:驻湖南建工集团防疫联络员。

随着防疫形势不断向好,湖南建工集团的10余个项目陆续复工,这10多个项目工地的防疫工作成了蒋智勇最深的牵挂。

一天,蒋智勇跑到某个刚复工的项目工地,询问负责人是否收到了防疫中药包。负责人随意地点了点头,却被心细如发的蒋智勇看出了端倪,一追问才得知,由于缺乏熬制中药的场地和设备,中药包只能发放给员工自己回去煎。

“能否请中医院提供代煎服务,为一线员工直接发放中药汤剂?”蒋智勇打了无数个电话协调此事,最后,终于得到中医药部门的肯定答复。企业方得知这一好消息后,广泛动员预约,原来预约的270份防疫中药包一下子增至2750份,基本实现复工人员的全覆盖。复工以来,该集团未出现一批确诊或疑似病例。

4、“80后”思政课教授:宏大的命题也是具象的生动故事

在学生的笔下,他是“拿着小巧保温杯,提一黑色公文包不紧不慢”的先生,“对自己的上课水平极为自信淡定”。谭凯却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每节课都不可马虎了事,认真备课是“最重要的事”。

谭凯讲授的思政课《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说过去,但与中学的历史课又有不同。“课堂的诸多问题都有熟知的答案,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解释历史。”

以讲授“长征精神”为例。“我们都知道长征的伟大,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队伍不散、战斗力不减、革命热情不降,怎么做到的?”谭凯跟学生讲当时党的领导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党支部建在连队上的机制优势、前辈们对革命的忠贞…… 宏大的命题具象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充满“张力”的故事,再经过层层逻辑推演,引发学生的互动和思考,明确了长征精神铸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

作为思政课老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是谭凯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作为毛主席的母校,第一师范有着得天独厚的思政素材。这位“校友”的故事,也常被谭凯搬到课堂上。讲毛泽东写作《体育之研究》的时代背景,讲他在爱晚亭旁指点江山的志存高远,讲他箪食瓢饮潜心研学的趣闻…… 在谭凯细碎而生动的讲述里,伟人的形象愈发丰满而清晰,让学生们愿意亲近和追随。

受疫情影响,本学期的思政课采用“云端教学”。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是谭凯本学期的课堂主旋律。“先看看中国是怎么抗疫的,再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再看看国内外媒体是怎么说的,最后想想自己的切身感受。”谭凯以“中西方在抗疫中的不同表现”为切口,用中国战疫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象层层剖析问题,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思想维度、历史维度、比较维度,坚定制度自信。

5、“95后”援鄂护士:把青春锻造成祖国需要的模样

“邓老师,我报名!第一,我是党员;第二,我在呼吸ICU待过两年,有经验;第三,我家里还有妹妹,我不怕!如果有这个机会,请一定批准我去!”

今年2月7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下发援鄂通知。刚参加工作3年的陈果,给护士长发去了这样一段话,成功争取到了去武汉抗疫的机会。

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心理护理是陈果的主要工作。

“治病先治心。”陈果说,心理护理是治疗疾病的重中之重。于是,她每天领着轻症病人一起做呼吸操、准备小礼品举办抽奖活动、折千纸鹤为病人祈福……被病人们亲切地称为“开心果”。

“开心果”陈果还在武汉认领了一位“临时奶奶”。

总是容易滋生放弃的念头、时常不配合护士工作、对人和事提不起兴趣……78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杨奶奶,是陈果所在小组“最棘手”的病人之一。

经过留心观察,陈果认为老人不是单纯的顾虑病情,而是“心里藏着事儿”。她便琢磨如何走进老人的心里去。杨奶奶牙口不好,只能吃细软的食物。3月2日,陈果见杨奶奶吃了几口食堂的饭菜便没了胃口,于是从食堂端来了一份热粥。

“你可以把我当成孙女,我就是您的家人。”接到热粥,杨奶奶突然热泪盈眶,不禁大哭着敞开了心扉:原来,杨奶奶在菜市场买菜时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还传染给了老伴、儿子以及孙子。元宵节的晚上,她得知老伴因新冠肺炎去世,便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消极应对治疗。

“奶奶,这不是您的错,爷爷要是还在,也不希望看到您这样。”陈果耐心地开导老人,一步步牵着杨奶奶走出心底的阴霾。在陈果和医护人员的鼓励下,杨奶奶积极配合治疗,顺利出院。

版权声明